灸療的用藥情況,雖比不得內(nèi)治法豐富,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、雷火針灸在臨床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。清代在《本草從新》中說:“葉苦辛,生溫熟熱,純陽之性,能回垂絕之亡陽,通十二經(jīng),走三陰,理氣血,逐寒濕,暖宮,止諸血,溫中開郁,安胎,……以之艾火,能透諸經(jīng)而除百病?!笨梢院敛豢鋸埖卣f,離開了艾,灸療學就不存在了。
灸的材料的發(fā)展,在實踐過程中,對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選擇,至《黃帝蝦蟆經(jīng)》已載有松、柏、竹、橘、榆、枳、桑、棗等八木不宜作為灸火之說,因為其對人體有所傷害,所以逐漸被淘汰,但桑樹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?;蹦净鹁模’徱尊?,但艾草熏灸則效果非常好,故以后才逐漸多用艾草來代替其它灸療。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于人類掌握用火之后,時間亦在石器時代。
灸的適應癥 灸療,起初主要是用于治寒癥的。 唐代王冰注:“火艾燒的,謂之灸焫”,用這種燒灼療法治“藏寒生滿病”是頗為有效的,以后逐漸發(fā)展為治全身不同性質(zhì)的多種疾病。 《左傳》成公十年(公元前581年)載,晉景公病,延秦國太醫(yī)令醫(yī)緩來診,醫(yī)緩說,“疾不可為也。病在肓之上、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藥不治焉”?!肮ァ奔词蔷姆?,“達”即是刺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