質量技術要求
(一)種源菊科植物艾(artemisia argyi levl.et vant.cv)。
(二)立地條件土壤為黃棕壤,耕層厚度≥25厘米,土壤pH值5.7至6.3,土壤有機質含量≥1.6%。
(三)栽培管理繁殖:采用分株繁殖。栽種:栽種時間2至3月份,每公頃≤83250穴,每穴2至3株。施肥:以有機肥為主,每年每公頃施有機肥≥45000千克。環(huán)境、安全要求:農l藥、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(guī)定,不得污染環(huán)境。
(四)采收采收期:端午節(jié)前后一周,在晴天中午12至14時采收。采后處理:采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,晾至葉面無水,再脫取艾l葉。干燥:自然陰干,水份≤14.0%。
(五)質量特色感官特色:葉片寬大肥厚,被毛密而長;淡青色或灰白色,色澤一致;香氣濃郁。理化指標:揮發(fā)油≥0.8。安全要求: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(guī)定。
艾灸事項
1. 在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靜,大怒、大喜、大悲之后,不宜馬上艾灸。
2. 艾灸后,要樂觀愉快,心情開朗,精心調養(yǎng),戒色l欲,勿過勞,清淡素食,以助療l效。
3. 使用灸法調理要有耐心,勿急于求成,灸從久,要有長久堅持下去的信心,這樣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對于養(yǎng)生保健,更要持之以恒。
4. 艾灸的時間,上午、下午均可,一般陰晴天也不須避忌。失l眠癥在晚上灸比較好
直接灸
古代的艾炷灸法多為直接灸,直接灸又叫著膚灸、明灸,是將艾l柱直接放置穴位皮膚上來施灸的一種方法。
無瘢痕灸
施灸以溫熨為度,不致起泡,不遺留瘢痕。多用小艾炷。臨床適用于虛寒病的輕癥。(對昏厥、小兒及感覺麻l痹的患者應小心,防止發(fā)泡或灼傷皮膚。)
發(fā)泡灸
臨床上發(fā)泡灸多用小艾炷,對皮膚的灼燙程度較輕。當病l人感到皮膚發(fā)燙后再繼續(xù)灸3-5秒鐘,此時施灸部位皮膚可出現(xiàn)黃斑,且有汗出,隔1-2小時后就會發(fā)泡。發(fā)泡灸適用于一般慢性虛寒性疾病,如哮l喘、眩暈、慢性l腹瀉、皮膚疣等。(施術者要控制艾灸的時間。)